30
May
2022

“山东手造”: 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品牌支撑

返回列表

济南市文化馆举行非遗展演活动
山东省文化馆春节期间举办非遗体验活动
 
  齐鲁大地厚重的文化积淀,在民间孕育了数不尽的老手艺项目。多年来,得益于山东宣传、文旅等单位的努力,诸多镇村非遗项目在融入生活的过程中取得亮眼成绩。目前,山东着力打造“山东手造”品牌,推动传统手工艺站上时代发展的风口。此举有望破解制约山东非遗传承保护的品牌瓶颈,进一步发挥集群优势,让非遗产品以昂扬姿态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山东各地政府部门、“手造”企业和从业者也在积极探索,想方设法增加“山东手造”附加值,助力相关产业实现新的更大提升。
 
  当资源开始对接市场
 
  手工艺的产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手工艺的未来发展,也要回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去。
 
  潍坊市临朐县地处鲁中,素有“书画之乡”“小戏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的美誉,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7项、市级非遗项目31项、县级非遗项目200余项。
 
  过去几年,临朐县把骨干人才的保护和培养作为非遗基础工程来抓。通过提供基本保障、开展针对性培训、实施“名师带徒”工程等方式,优化了非遗传承队伍结构。
 
  临朐县还将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与旅游经济融合,创新开展“特色产品进景区”活动。筹集五大系列300余种特色文化产品,在沂山、石门坊、老龙湾等县内主要景区搭建文化产品展示交易平台。与产业扶贫融合,打造非遗就业工坊10个,推动了非遗产业化运作,拉动了非遗特色经济发展。与基层组织融合,大力实施非遗“一村一品牌、一村一特色”工程,建成非遗特色村40余个,带动6000多人就业,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民增收、非遗传承“三赢”。
 
  平度市新河镇是山东省低碳经济示范乡镇,山东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也是江北地区最大的草编工艺品加工出口基地,业内素有“世界草编看中国,中国草编看山东、山东草编看新河”的说法。新河草编历史悠久,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并重,生产效益与科学环保相得益彰,带动了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
 
  草编产业在传承、创新中成为乡村振兴、富民强村的主导产业。注重用文化提升草编产品内涵,走品牌化、集群化发展之路,是近年来新河镇正着力实施的产业战略。为提升新河草编品牌知名度,新河镇政府申请注册了“指间大象”“执禾编艺”商标,并在北京举行的草编非遗技艺展上召开了“指间大象”品牌发布会,面向全球招募合作运营商。
 
  理念革新永不能缺席
 
  各行各业都需要与时俱进,需要理念的革新。“山东手造”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提升各地的创新意识,让民众参与到这场火热的升级行动中。
 
  近年来,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以非遗手工艺加工为依托,大力开展技术传授和技艺培训工作。当地在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精心选拔,聘请26名手工技艺精湛的非遗项目传承人、手工艺人为工艺导师,并将其所在的企业、制作室作为示范场所,命名为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传承实训基地,统一挂牌,鼓励非遗传承人、手工艺师带徒传艺,每培训1名学员并学成相关技艺给予500元补助。与此同时,举办传承人业务培训班,帮助其增长学识、拓宽眼界、提高技艺。临沂职业学院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基地,建成了剪纸、木旋玩具、面塑等11个非遗大师工作室。
 
  济南市济阳区仁风镇以鼓子秧歌为纽带,同时做大做强富硒西瓜产业,整合包金梨、芦兰河等地域资源,突出富硒康养特色,打造文化、旅游、农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当地西瓜种植面积有5000余亩,坚持每年举办仁风西瓜文化旅游节,“品仁风富硒西瓜,赏浪漫梨园之花,看威风豪迈秧歌,尝纯真农家美食”成为仁风镇乡村生活新常态。
 
  此外,仁风镇每年定期召开文化振兴会议,研究非遗保护工作,组织开展非遗培训活动,邀请专家授课。筹集资金举办非遗图片展、鼓子秧歌进校园成果展、民间艺术展演分会场等活动,搭建非遗项目交流展示的平台。抢抓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各类扶持政策机遇,每年整合非遗保护工作经费100余万元。聘请专业机构开展“乡村遗产要素”普查,编写《村落史话》,对92类非遗要素进行登记造册。
 
  未来依然要脚踏实地
 
  “山东手造”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结合,不仅为后者提供了产业发展的机遇,也为新时代山东美丽乡村建设和文明乡风培育不断注入力量。
 
  多年来,泰安肥城市将桃木雕刻作为重要旅游产品进行开发。如今,桃木雕刻技艺已成为肥城市的支柱性文旅产业。当地通过对桃木雕刻技艺项目的大力挖掘,盘活项目资源,努力探索传承桃木雕刻技艺与乡村振兴互利共赢的创新模式,让桃木雕刻技艺得以更好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肥城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与家庭作坊结合”原则,打造“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的协作模式,形成“小规模、大群体”发展格局,实现从原料采购、加工整理、专业配送到售后服务的一整套科学管理架构。这样的模式可以降低成本、分散风险,也有助于扩大就业、促进增收。目前,肥城市桃木雕刻加工农户有500多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年加工桃木原料2万多吨。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近年来,东营市垦利区垦利街道坚持把做好非遗工作作为乡村振兴的“开篇局”,以全国“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为契机,不断丰富“千年黄河历史·百年油地共融”的文化元素,加大黄河口非遗要素挖掘力度,加快推进非遗精品旅游项目建设,传承黄河非遗精粹,赋能乡村振兴建设。
 
  垦利街道举办植物染、老粗布、泥陶、虎头鞋等主题的非遗课堂,让孩子们目睹之、耳听之、手动之,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同时,把兴趣变特长,着力培育专业的非遗传承人才,目前举行非遗研学活动70余次,参与者达6000余人。
 
  此外,垦利街道探索“非遗+产业”,进一步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深入挖掘非遗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成立草编专业合作社,带动合作社周边10余个村闲置劳动力加入草编制作行业,增收致富成果显著。同时,搭建旅游新零售电商平台,实现非遗产品向旅游商品的转化,推动文化遗产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中国文化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文/图
 
来源:中国文化报

在线留言
leave a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