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February
2022

融入京津 全力打造北运河文化旅游带

返回列表


香河中幡
 
  “望夕阳斜于京都,放扁舟而至津塘”,河北廊坊香河地处京杭大运河的北运河中段,上接北京,下通天津,堪称“首都之门户,漕运之咽喉”。北运河舳舻相接、帆樯林立的千余年历史进程,在香河孕育出了安头屯中幡、五行通臂拳、西路评剧等文化瑰宝,并留下了以金门闸遗址、宝庆寺遗址、香河文庙为代表的丰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大运河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沿线宝贵文化遗产,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香河县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强化传承、合理利用”的方针,充分挖掘大运河文化资源,提炼大运河文化价值,讲好大运河香河故事。
 
  2021年6月26日,北运河廊坊段与北京段同步实现旅游通航,波光粼粼,桨声响起,帆影重现,沉寂多年的北运河在这个夏天焕发勃勃生机。
 
  “通航当天,我全程观看了仪式和表演,心里感慨万千。”香河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赵爱表示,北运河已不是简单的一张名片,而是香河文旅产业发展的龙头。整治运河生态环境、提升运河大道景观、建设运河文化公园、挖掘保护运河文物和非遗、聘请专家团队编制文旅规划、举办系列文旅活动……近年来,围绕北运河发展,香河脚踏实地做足文章,擦亮通武廊文旅品牌。
 
  香河县红庙村、吴打庄村、王家摆村位于北运河沿岸,由于村民生活生产活动频繁,香河县文物部门对三处沉船实施抢救性清理发掘,加强对大运河遗存文物的保护力度。组织专家学者重点对红庙村金门闸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度挖掘研究,取得近10万字的研究成果;组织文物方面专家召开了金门闸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方案研讨会,对金门闸遗址公园涉及文物保护方面的原则、程序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证;2021年7月,完成了金门闸水利展示馆的建设。
 
  一件件出土文物,见证了古时北运河的辉煌。
 
  安头屯中幡作为香河非遗代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香河县成为中幡文化之乡。据了解,以《香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为准则,香河先后启动安头屯中幡、景泰蓝、通臂拳、京绣、京东大鼓等非遗项目传承基地、传习所改造提升工作。2019年,在廊坊全市率先建成“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为集非遗展示宣传、研究保护、教育传承、文化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和大运河文化传播窗口。
 
  香河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王爱民认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遗产,弘扬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是必须担当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更是必须做好的时代答卷。多年来,香河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系统挖掘、研究和整理大运河香河段人文历史,发布相关文章200余篇,主编香河运河文化系列丛书(共10册)已完成初稿,于2022年正式出版发行。
 
  北京环球影城、宋庄艺术小镇、水岸潮白、天下第一城、香河中心码头、佛罗伦萨小镇……一条运河,润泽京津冀;条条游船,激活通武廊。“三地作为一体,为更好融入京津,香河早已高标准编制了《北运河廊坊段旅游通航规划》和《北运河廊坊段旅游通航规划实施方案》。”香河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高立军表示,围绕京津周末和假日休闲旅游发展的定位,与北运河北京、天津段错位发展,逐步丰富构建全时、全龄的旅游产品体系,重点面向京津冀游客群,打造香河全域旅游发展高地和门户。通过5年至10年的发展,带动香河全域旅游人数提升至1200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提升至60亿元。
 
  前不久,2021“通武廊”文化旅游交流季开幕式在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设计小镇举办,该活动已经举办了五届,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文化品牌。以北运河为桥梁纽带,联合京津冀区域沿岸城市代表(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西青区,河北省廊坊市、沧州市、衡水市、邢台市),成立“京津冀运河文化旅游城市合作组织”。
 
  5年来,京津冀通力合作,三地文化和旅游融合进程取得了丰硕成果。香河不断加强与京津地区运河文化的研讨互动,积极参与天津市北辰区、北京市通州区举办的北运河艺术节“运河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等。一系列运河文旅交流活动,有效扩大了香河运河文化影响力。
 
  高立军表示,面对新机遇、新发展,香河将不断深挖大运河文旅资源,加大保护力度的同时,加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大运河文化“活”起来,进一步发挥“通武廊”文旅协同带动作用,持续推进京津冀协同高质量发展。
 
范海刚  中国文化报驻河北记者  李秋云
 
原文标题:河北香河:融入京津 全力打造北运河文化旅游带
 
来源:中国文化报

在线留言
leave a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