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January
2022

我国城市社区智慧体育发展机遇、样态

返回列表

  社区智慧体育是城市智慧水平的体现,其发展程度与居民身心健康、人际交往、文化娱乐休闲、生命美学等息息相关,同时涵盖了运动软件、健身器材、测试仪器、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平台、运动大数据等方面。
 
  城市社区智慧体育的发展机遇
 
  国家智慧体育的顶层设计构筑新保障。社区体育是国家普及基本公共服务的便民工程,反映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指出:“要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在国家的号召下,智慧体育已在天津、上海、江苏等省市试点,在居民健身等领域取得了良好效果。
 
  社区体育作为城市转型升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与传统体育的结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技术要素的应用缓解了居民传统体育的困境,促进了社区居民体育的高水平发展。城市转型升级中的科技创新正成为推动传统体育走向智慧化的新动力。
 
城市社区居民体育诉求引发智慧体育新热潮。社区居民体育需求刺激了体育消费的不断升级,吸引大量社会资本投入,有力缓解了资金不足、技术研发、渠道单一等困境。华为、小米、腾讯等科技巨头推出的智能产品有效提升了居民体育健身的质量,为社区体育自我革新及转型升级注入了活力。
 
  城市社区智慧体育的发展样态
 
  在国家全力打造“智慧社会、城市、社区”热潮的引领下,居民公共体育服务与科技接轨催生的智慧体育开始成为新时期培育社区体育管理与服务的新路径。国家出台了诸多政策,从宏观上对社区智慧体育的建设与应用做出引导,是操作及保障层面的系统性文件与纲要,而地方城市中凸显智慧体育的具体执行方案及社区智慧体育成功案例仍需探索,对于“智慧体育”的概念接受与认可仍需加强。
 
  如今,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社区体育治理中来,市场中的高科技体育产品与服务层出不穷。更多开发商与物业将智慧体育作为亮点,将体育健身嵌入集安全服务、智能家居、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智慧社区平台;社区居委会尝试通过居民有偿投入来享受安全服务、智能健身等社区体育发展模式;企业采取健身APP有偿使用的直销方式实现利益与智慧产品的普惠化。在社区体育发展过程中,各方参与主体力量仍需引导和加强,成为政府供给外的有益补充。
 
  在大数据时代,成熟的科学技术支持是促进社区体育产品与服务智慧化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社区智慧体育不断走向独特性、创造性、适用性,吸引居民积极参与健身活动的直接动力。目前来看,虽然市场中提供的社区智慧体育产品与服务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但存在价格贵、同质性强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与当前智慧体育技术支持滞后有关。智慧体育所依赖的核心技术发展还不够成熟与完善,市场中的体育智能化前期技术协议、标准未形成统一。社区智慧体育覆盖面广,居民参与不同运动项目所产生的大量数据信息需进一步分析整合。如何提高技术稳定性、切中社区居民健身的要点,成为当前智慧体育产品发展的重要方向。
 
  人才是智慧体育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智慧体育作为市场新兴的产业结构,需要大量与之相匹配的专业人才。一方面,从事体育指导工作的人数不足,且随地区经济差异分布不均衡;另一方面,精通体育与大数据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欠缺。此外,国内体育人才的培养与考核机制不完善,面临的人才问题已成为阻碍智慧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社区智慧体育的监管和保障体系亟须健全。在互联网与体育健身融合的同时,需要完整的监管体系与之相匹配。居民社区体育的智慧化对国家公共体育治理监管体系提出新的挑战,大数据下社区智慧体育体系建设所面临的各类监管问题需妥善解决。首先,大数据时代下智慧体育平台的广泛使用中居民信息的保护成为重点;其次,市场行业标准监管,防止产品价格乱象以及企业间的不良竞争。此外,行政主体监管制度仍需完善,社区体育多元化参与主体模式要打破单一的政府管制模式。
 
  促进城市社区智慧体育发展
 
  居民公共体育已开启了智慧化转型升级之路。社区智慧体育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推进国家政策在地方的纵深及延续。地方体育行政部门要分阶段、分层次制定长期发展规划,逐步普及智慧体育知识,鼓励更多居民了解与参与;社区居委会要积极平衡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资源,构建社区健身中心,抓住地区试点、党组织向社区“双报到”等机会表达诉求,争取政府、高校及企业的帮助,定期为社区居民提供体育服务;社区居民组建不同的体育项目带头人,在运动中介绍智慧化手段的益处,逐步激发兴趣,达到促进科学锻炼的目的。
 
  鼓励多元化主体参与,凸显政府的整合主导作用、科技成果运用,让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到现代化治理之中。社区智慧体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涉及多领域跨界合作,要广泛吸收多种社会力量,鼓励不同领域企业的参与,注重各利益主体协同,形成鲜明的共享与合作机制,使社区体育的开展更便捷、更高效、更精准。此外,政府要根据地域差异调控市场价格,确保社区智慧体育产品与服务价格的合理性;严控智慧体育的质量与科学关,通过政府渠道的验收与审查。同时,也要防止越位,过度干预会导致智慧体育偏离市场,造成垄断,不利于相关企业的横向发展。
 
  加强体育市场的培育,提高智慧体育产品与服务的适用性。政府承担起科技助力的驱动作用,组织专家制定行业标准,尤其是科学健身各参数的制定要符合科学性,树立产品与服务市场培育导向;企业在尊重行业标准的同时,产品设计要考虑居民实际需求。此外,针对不同人群结构,体育产品与服务要注重适用性。
 
  注重培育渠道的协同化,提高智慧体育人才产出效率。智慧体育作为衍生出的交叉产业还未形成规模,可供智慧体育发展的专业人才存在缺口。传统体育发展依靠业内人士,而智慧体育人才还要兼备互联网、旅游、经济等多方面素质。积极构建智慧体育人才培育体系,拓宽培养通道,促进产出效率成为关键。首先,注重政府、高校、行业协会、企业及社会力量等主体的联合培养,建立协同合作培育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规模与质量。其次,积极吸收具有体育或计算机等背景的人才,退役运动员、体育领域人员、计算机互联网人才、医疗人员、体育健身爱好者等,通过有效培训都可成为智慧体育行业的有生力量。
 
  健全智慧体育法制建设,摆脱“规则困境”。大数据下居民信息保护、智慧体育产品的精准性及产品使用的安全性等,需要国家出台政策及法律法规加以保护。首先,制定体育标准,完善制度体系,实现智慧体育的系统性、全面性、开放性;其次,注重居民个人信息与运动数据的保护,推进智慧体育产品价格与质量监管力度,抑制恶性竞争与市场垄断,明确企业与个人的责任;最后,在简化放权范围内,实行分级领导、分工负责,形成从政府体育部门、企业到居委会及物业的监管体系,并纳入绩效考评,细化问责机制。
武朋(作者系吉林大学讲师)
 
来源:中国文化报
 

在线留言
leave a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