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August
2021

“两个结合”开辟新时代文化创造的广阔道路

返回列表

  谷中风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集中彰显,把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推进到了新的阶段,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创造的方向、原则与道路。
 
  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筑就文艺高峰、建成文化强国,同样离不开科学理论指引。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为科学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回顾历史,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之际,正是中华民族陷入深重灾难、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明冲击下艰难转型之时。中国共产党是在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时代潮流中应运而生的,一经成立,就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把创造中华新文明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确立科学的文化主张,开辟正确的文化道路,建构系统的文化理论,制定有效的文化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兴盛,不断推动文化发展理念、方式、质量和格局开辟新境界、展现新气象。
 
  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推动二者相结合相融通,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文化创新发展历程始终,在丰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同时,孕育产生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中华文化新形态。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把文化问题视为“现实的急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社会文化现象,创立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确立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建设基本纲领,为中华民族新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新中国成立后,他还提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等文化建设方针,要求系统总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从乌龟壳到共产党”的历史,热情期盼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的到来。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推动文化领域的拨乱反正,引导全党全社会正确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明确提出“老祖宗”不能丢,并从“两个文明”建设的高度,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纳入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无论是毛泽东以“实事求是”概括党的思想路线,还是邓小平用“小康”概念表达“中国式的现代化”的丰富内涵,都树立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江泽民、胡锦涛高度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对新的历史条件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做出重要战略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等重要论断,要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不断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化是历史积淀的果实,时代是文化创新的土壤。实践在哪里奔涌,文化就在哪里创造。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需要在薪火相传中代代守护,更需要在与时俱进中创新发展。坚持“两个结合”,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确立科学的文化观,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指引方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根基,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的文化理论、文化方针、文化政策,进一步凸显文化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中的重要作用。
 
  新时代中国文化以人民性为根本遵循。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民为邦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进一步彰显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人民性内涵,进一步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文化日益成为衡量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尺度。推进文化繁荣发展,让人民享有更丰富的高品位文化产品和高水平的文化服务,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已经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十三五”时期,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消费需求更加旺盛。全国博物馆数量由4692家增长至5788家,实现了每25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的目标,博物馆年度参观人数也由7亿人次增长至12亿人次。截至2020年6月,共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6万个,覆盖率超过95%。社会主义文化在本质上是人民的文化。人民是文化成果的主人,也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只有锚定“人民性”价值基点,尊重人民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增强人民文化获得感满足感、提升人民精神力量作为衡量尺度,才能守住文化建设的根本立场,确保一切文化创造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
 
  新时代中国文化以创新为不竭动力。创新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中华文化的内在追求。“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进一步指明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当前,我国正经历着深刻的历史变革,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思想文化观念交汇交融交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与文化建设深度融合,文化媒介化与媒介文化化交相渗透,催生出用户生产内容、传播成就价值、虚拟反哺现实等文化创造新形式新样态,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大动力。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统领文化建设,准确把握文化建设一般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文化创造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赋予当代中国文化蓬勃发展的生机活力,在创新创造之路上行稳致远。
 
  新时代中国文化以人类文明为参考坐标。习近平总书记说:“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文化交流、推动文明互鉴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深化互通、在多层次文明对话中丰富自我的主动和自觉。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文化受到极大的关注,吸引了全球目光,其中既有真诚的热爱、善意的理解,也不乏失意的怨恨、恶意的挑衅。同时,世界还不太平,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此起彼伏,人类文明遭遇严峻挑战,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渲染对立,制造隔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时代潮流,观察世界大势,高度发扬中华文化崇尚和平和谐、礼尚往来的传统,在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中丰富自我,在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中彰显特色,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才能为推动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匹配的新文明作出应有贡献。
 
来源:中国文化报

在线留言
leave a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