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December
2020

2020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论坛在广西桂林举行

返回列表

    文章来源:文旅中国
    12月7日至8日,“2020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论坛”在广西桂林举办。活动旨在分享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建设管理经验及实践成果,探讨整体性保护的模式与途径,进一步推动整体性保护理论和实践,为保护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2020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论坛

论坛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桂林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及桂林市人民政府相关领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各保护区相关人员、以及非物质文化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共一百二十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嘉宾研讨

2020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论

截止目前,我国共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7个。全国21个省(区、市)相继设立197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经过10余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已初具规模。

此次论坛围绕“如何深化对遗产整体性保护理念的认知”“如何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实现有效对接”,特别是“如何适应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遗产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等重点话题展开研讨。

嘉宾参观桂林市非遗展品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王福州在主持对话研讨时指出,整体性作为保护理念,至少包括两层意义,既有遗产自身的整体性,还包含文化自身的整体性。保护中,各个环节都要兼顾,而不可偏废、孤立或片面。

他还表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之间,存在着工作衔接和逻辑关联,探索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尝试。

嘉宾参观桂林市非遗展品

嘉宾参观广西非遗宣传展板

王福州还强调,就文化形态而言,既要兼顾文化形态的整体与完整,又要兼顾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根据时代发展,不断修整旧有的观念,以更好构建并落实文化和旅游部提出的有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

王福州认为,此次论坛围绕这三个重要问题展开探讨是非常有意义的,希望学术界做出引领,围绕文化生态共同推进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迈向新阶段。

非遗:桂林团扇

参加论坛的田青、高丙中、陈华文、江东、周小璞、李荣启等专家学者,也从各自角度对非遗整体性保护提出了独到见解。专家们认为,中国的非遗保护起步晚,速度快,成就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经验。非遗在文化形态上具有完整的不可分割性,保护区建设是整体性保护理念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具体实践。

10多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及各地主管部门不断深化认识,扎实推进工作,保护区建设在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促进区域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的颁布,更是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政策导向、理念引领和制度保障;也为系统梳理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经验做法,进一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桂林漆器

专家们提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的理念,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孕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桂林雕版彩色套印

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国家级保护区代表,分别就建设工作理念、方法、成果与经验进行交流分享。本次论坛还将出版论文集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回顾专集等。

在线留言
leave a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