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July
2022

游国家文化公园 从“云”上开始

返回列表

  本报集体采写
 
  2019年7月,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迈出了启动建设的铿锵步伐;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擘画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蓝图;2022年1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的总体建设布局初步成形。
 
  作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基础工程之一,数字再现工程对国家文化公园沿线项目提出了“大力发展数字内容新业态,提供可视化呈现、沉浸化体验的数字展示和互动产品”等要求。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国家文化公园如何利用新技术创新文旅资源展陈形式、增强体验感和互动感?“云旅游”如何助力国家文化公园沿线项目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服务品质、升级管理水平?
 
  发挥新技术优势 拓宽传承传播渠道
 
  在顶层设计中,人们在游览国家文化公园过程中能够听到文化之声、看见文化之美、领悟文化之韵,在纵情山水之际增强文化自信心,在追忆往昔时提高文化认同感,在心意相通里让文脉永续流淌。这同样也是国家文化公园“云旅游”建设的题中之义。
 
  黄河在山东入海。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对于盘活齐鲁大地黄河沿岸文化旅游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过去两年,在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之下,山东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注重发挥新技术优势,创新开展“云旅游”工作,极大拓宽了黄河文化的传承传播渠道。
 
  山东聚焦旅游消费市场新趋势,结合文创开发和自驾游等形式,推动非遗特色产品线上展销,带动旅游景区资源线上推介。聚焦新时代文旅营销的特点,山东打造二十四节气活动,让节气主题宣传在网络上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进而打响山东黄河文化知名度。
 
  2021年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保护规划》正式批复。规划提出,通过实施保护传承、研究发掘、文旅融合、环境配套、数字再现、教育培训六大工程,生动呈现长征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今年年初出台的《广西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也强调,推动数字再现等六大工程实施,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
 
  从去年7月份开始,参观广西贵州全州县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和纪念馆又多了一种方式——“5G+VR云游”。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通过“5G+VR”的“任意门”,穿越湘江战役,感悟中央红军长征途中革命斗争的峥嵘岁月,见证八桂旧颜换新貌。自2019年9月免费开放以来,湘江战役“一园两馆”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
 
  “衔远山,吞长江”。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南岳阳,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云旅游”,助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岳阳市正在统筹做好全市文化旅游资源的数字化基础工作,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文化展示区无线网络与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同时,以洞庭湖博物馆、“守护一江碧水”首倡地展示馆、岳阳市博物馆以及新建的场馆等为主体,融合AR、VR、MR等科技手段,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官方网站与数字云平台,对历史名人、诗词歌赋、典籍文献等关联信息进行实时展示,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空间,实现线上线下良性互动,让游客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
 
  永久性保护、创新性再现、有效性传承
 
  在新时代文旅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吴若山看来,数字再现工程对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挥了三大作用:永久性保护、创新性再现和有效性传承。
 
  “利用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不仅是让历史遗迹‘昔日重现’,更重要的是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形式进行创造性发掘和转化,把文化遗产资源所蕴含的丰富价值内容与数据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实现创新发展,提升数字文化经济的整体价值。”吴若山举例说,贵州四渡赤水VR战争体验中心利用数字技术,以赤水市丙安古镇为历史背景,将红色景区在虚拟现实中予以还原,让游客越过时间和空间限制,身临其境深度体验历史时刻,从而更加有效地传承红色文化。江苏无锡的中国大运河数字博物馆运用3D影像科技、多媒体互动等数字科技手段,展现了大运河千年发展中“桨声、灯影、古桥、民居”相融之景,栩栩如生的古运河民俗风情让人惊叹。
 
  不仅如此,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有散发、旅游受限较多的背景下,“云旅游”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更多可能。黄河从山东省菏泽市进入齐鲁大地,菏泽市的牡丹花是当地最具影响力的旅游资源。近年来疫情防控使菏泽市传统旅游形式受到影响。为了弥补广大游客不能现场观花的遗憾,菏泽市创新开展“云赏牡丹”系列直播活动,多种形式组合发力,立体化宣传推介菏泽牡丹和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启“互联网+旅游”新形式,让国色天香的菏泽牡丹“绽放”云端,直播观看量近2000万人次。
 
  “通过运用高科技增强体验感、互动性,丰富观众观展体验,让人更身临其境。”广西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相关负责人说,线上全景展馆的开通,让广大参观者有了不一样的体验。观众可自由选择场景聆听解说、查看文字资料,也可选择播放馆内影视资料,感受战斗场景。
 
  为了满足游客宅家“游”景区的愿望,激活旅游市场活力,岳阳市文化和旅游部门与多家网络平台合作,从旅游、文化、美食、民俗、产业五大维度挖掘岳阳地域特色,以“平台化+品质化”的形式推进“湘品出湘”。组织岳阳楼景区参加全国性的“10小时云游十大景区博物馆”活动,吸引10.9万人在线观看岳阳楼直播。组织“网上易起游岳阳”等13场直播宣传活动,直播观看人次达153.1万。
 
  疫情防控下,旅游出行受限,这让“云旅游”在短时间内聚集了巨大流量。“云旅游”不仅能激发游客实地旅行的兴趣,也能助推国家文化公园沿线项目的消费升级,让流量转化为销量。不少游客在线上云游岳阳后,又到线下实景来打卡,拍摄出自己眼中最美、最独特的岳阳美景。岳阳市“致非遗·敬匠心”非遗网络年货节,累计吸引41.56万人次观看、评论条数超8万、完成订单5770余笔、成交总额27万余元。
 
  突出文化辨识度 丰富“云旅游”结构体系
 
  在“云旅游”发展热潮下,不容忽视的是,作为线性文化遗产,国家文化公园“云旅游”建设发展仍存在诸多难点。
 
  在吴若山看来,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性的文化遗产数据调查与数字化存档工作,要提前做好顶层设计,需将后续文化场景构建、线上传播、文化IP等所需的数据开发纳入整体考量。同时,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工程所涉及的文化资源体量庞大、分布广泛,各地还需统筹整合。
 
  对于未来发展方向,河南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课题组副组长张野认为,国家文化公园要围绕“元宇宙”和数智化来布局数字基础设施,特别是针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等数字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和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的重点公共区域,实现免费Wifi、5G和导航全覆盖,加强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加快推动智慧博物馆、智慧景区、智慧园区的建设。
 
  “从长远看,国家文化公园‘云旅游’建设应以人民为中心,建设过程应符合基础、实际,得到大众认可,助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真正为人民享受、展示中国风貌的载体。”吴若山表示,要通过数字技术手段突出五大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辨识度,彰显文化特质,吸引更多公众关注,讲好国家文化公园所要阐述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故事,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国籍的观众提供到位的特色服务,形成更大范围和更立体的文化推广。
 
  “国家文化公园不仅要以数字场馆的形式推进数字再现,还要面向未来科技生活来丰富‘云旅游’结构体系。”张野总结,国家文化公园“云旅游”建设要不断丰富和更新内容,特别要突出6个重点内容领域,即“云文物”“云演艺”“云技艺”“云饮食”“云文创”和“云节事”。同时,要优化和融合4种形式,即“云展示”“云研学”“云消费”和“云收藏”。以六大重点内容领域和四大形式为主要依托,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云旅游”体系。
 
 (统稿:鲁娜,参与采写:鲁娜、苏锐、郭凯倩、张玲、孟日清)
 
来源:中国文化报

在线留言
leave a message